今天辅导孩子做作业,偶然听到他一直在叹气:老师说这个题答案不唯一,这可让我怎么做呀?
原来我们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于“标准答案”,见到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试题反而犯怵了!
曾几何时,我们都在批判“标准答案”禁锢孩子们的思维,扼杀创造力。很多人都说:所有题目都有“标准答案”才是最可怕的教育!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非常有名: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____,____。
孩子的回答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后面却是一个大大的X,那答案是什么呢?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就奇怪了,难道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就要是这句有春风的?
要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是江南的,而是一个东三省的东北人,在春天时候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似乎更准确!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像这样的题目不不应该规定“标准答案”,给孩子们自由,让他们想到另一种可能理所应当。
但是比“标准答案”更可怕的,是孩子们已经习惯于“标准答案”!于此,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的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思考?
但是近年来,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番图景:
历次课程改革和教学革新都在不断强调互动教学、探索学习的重要性、中小学生的作业与考试中答案不唯一的启发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
很多学校还建立创客空间,广泛成立创新社团,努力为孩子们创新探索提供空间。
但令人费解的是:我们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对这些新变革反倒有些水土不服了。
是为什么呢?我想,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教育生态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中国的孩子从入学开始就面临着无尽的竞争和挑战: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每一步都是一道坎,每一步都要用分数说话。
有考试这个紧箍咒高悬在孩子们的头上,谁还有闲情逸致去发散思维、创新探索。
“标准答案”不单单是固化了孩子的思维,还阻碍了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进行创新的教学,但是除了让题目想出更多答案之外,孩子真的明白并吸收知识点吗?
这就是为什么
记忆大师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科学有效的学习法。通过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孩子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地掌握轻松的学习方法,慢慢调整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捡回被忽略的记忆力。